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收藏本站
首 页 关于本站 本站备忘 站名题字 名家题赠 网上展厅 作品拍卖 综合频道 教学频道 留 言 板 论坛频道

  当前位置:各抒己见 > 透视中国钢笔书法大赛

   

 


透视中国钢笔书法大赛

□陈文轩


硬笔书法天地网  www.ybsftd.com 2003年 5月11日

  由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中国钢笔书法》杂志主办的中国钢笔书法大赛已连续举办了八届。时间跨度为16年之久。该大赛以其权威的形象受到了海内外硬笔书人的普遍欢迎,像凝心聚力的“磁场”为硬坛所瞩目;像“老字号”品牌赢得了“硬坛国赛”的神圣地位及资格认证。其历届参与人数之多,幅射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有目共睹。至今,尚没有哪一家硬笔大赛能与之抗衡比肩,这便是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独特的魅力所在!正因为该大赛在众多硬书人心目中有着异乎寻常的份量,加之,第九届中钢大赛即将举办,故想对上一届的大赛谈点个人感触,以期第九届大赛少一点遗憾多一点完美。

一、关于评委与“平稳写实书风”

  鉴于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系当代硬坛的一件受万人瞩目的大事要事。故而,评委的角色尤显重要。评委的组成要打破“指定制”,即指定谁来当就让谁当的“临时聘请制”。事实上,钢笔书法大赛的举办意义是深远的,影响是广泛的。往往获奖作者在一夜之间便成为众人关注的“明星人物”,而制造“明星”的评委们,其权力委实神圣非同小可。可以说评委的开放心胸、审美意志、评选态度等综合因素决定着硬笔书法事业发展大计,事关硬坛未来大局。依笔者一孔之见,上届评委付出了艰巨的努力,为大赛数千余稿件评选工作,做了细致耐心的工作,功不可没。但这就不等于说,事情就尽善尽美,没有留下遗憾——

  据悉,个别评委由于多方面原因未能到场,只寄来了祝贺作品,而主办方对此未能临时采取补救措施。有的评委过去算是硬坛的精英,现在却已如“昨日黄花”,对硬坛新人新作新问题新情况早就不摸头绪了,或许是其游离硬坛时间久了,虚名虽在硬坛挂着,却身心两处了,让他担当评委要职,岂不是资源浪费?有的评委实际水平真的落伍了,难于服众!在这样的评委结构下便出现了:楷书入展多,篆隶书作明显欠缺;临摹作品入展多,制作装帧作品诱惑评委打高分,创作作品底气不足,实力薄弱;面目雷同作品多;换名参赛作品多;内容“撞车书写”多;现代探索类作品魂断三清山;师生裙带关系入展多等不良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情况当然很复杂,但能说与评委大人的“导向”、“水准”、“把关生杀”没有干系吗?说好听一点,评委是推动硬笔书法发展的“巨手”,说不好听的,评委也是拖累硬书事业的“绊脚石”。究竟要把硬笔书法导向何方?究竟能否让硬笔书法由常人眼中的“小儿科”站成与“毛笔书法”同样份量的“巨人”?这全仰仗指望评委这一拔精英层呢!评委的“指挥棒”决定着硬笔书法的走向。上一届评委虽然严肃认真,精评细选,集体投票裁定大奖名额,但总体的硬笔特征定性为:“平稳写实书风”,也即所评获奖作品板正有余,活力不足;技法功力有余,蕴藉拙朴不足!未能真正彰显百花而灿烂,群雄并起而逐鹿中原的弘阔格局,作品的格调过于狭隘了些。“硬笔写意书风”在大赛中未能得以体现和宽容,某种程度上评委的守成心理,“二王”路数的优美书风,兰亭遗绪影响了评选的“广角摄取”,更制约了硬书的多元发展。

  可见,评委团的组建构成应该是十分严谨审慎的事情,莫可掉以轻心,草率组团!新一届评委如果继续沿革一成不变的评委班子,评选机制,势必会让硬笔书法继续在“平稳写实书风”的模式化轨道上运行,做一种无用功、负发展。那么,硬坛再造辉煌的构想将成为一种奢望与空谈。评委的口味好恶不能给作者以束缚与“感染”,坠入“投评委所好”的恶性循环圈子是可怕的,后果更是不堪设想的。硬坛如果舍本而逐未,缘木而求鱼,无异于靠砒霜强心,虽镇定从容一时,之后便迅速暴露根本性的退步,虚脱的亚健康不争事实,让人为之担忧的现状实不容乐观!因此,评委团的组成要经精心选拔产生,遵循一定的程序,可以先民主推荐,提名投票,尤其要注重评委的年龄结构,专业水平、理论素养,真正把在硬坛威信高、能力强、业务精、实力厚、眼界宽、学识博的青年一代硬笔书法家吸收到评委团中间来,青年硬笔书法家评委的诞生标志着
硬坛的开放心态,标志着硬坛的第二春天即将来临。

  老年评委经验诚可贵,青年评委意识新颖价更高。在评委这一问题上,评委的年轻化是值得认真探讨的事情。此外,九届大赛也不妨借鉴中国书协“八届中青展”的评选办法,即由一些活跃在硬坛的青年领军人物担任大赛评审观察团团员,为“公正、公平、公道、公开”的大赛流程提供监督服务,杜绝“评委黑哨”、“东道主现象”、“硬笔裙带”等暗箱操作事件的产生,以确保中国钢笔书法大赛成为圆满的大赛,成功的大赛,不辱使命的大赛。使其权威性、纯洁性、严肃性、公正性的主旋律响彻大赛始终。

二、期待硬坛“写意书风”的流行

  书坛以王庸、沃兴华、何应辉等先生参与的“流行书风”,其利弊自有公论,单就其现象、趋势而言,无疑给书坛以震憾以思考,并为书坛注入了新鲜的充满激情的一剂清凉散……《书法生活报》总第21期载李庆绿《“流行书风”对硬笔书法界的影响》一文,隐约提出了“硬笔书法流行书风”的概念,阐述了流行书风对硬坛的冲击及渗透。作者的敏锐洞察力是令人折服的。流行书风的蔓延之势考验着硬坛,我们是喊着“狼来了”而消极躲避?还是笑骂指责,像抗击非典一样全面抵制?是喜耶忧耶?庆绿君说得颇为含蓄。

  我认为:第一,“流行书风”对硬坛的幅射是迟早的事情;第二,在“硬坛流行书风”未“大风起兮”之时,称之为“硬坛写意书风”比较贴切。硬坛写意书风目前的现状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若以这种气魄这种氛围存在总有些捆绑手脚,束缚发展的味道,倒不如让硬坛“写意书风”迅速刮起,成锐势劲流,使硬坛卷起惊涛骇浪,这样才有助于硬坛“写意”、“写实”两条腿走路。

  硬笔大赛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创下数十万人参赛的历史性记录,而今硬坛遥想去日的恢弘局面,只能是一种甜美的回忆了,一切都杳如黄鹤去不复返。硬坛在经历“狂躁风靡”期之后,这些年一直在一种徘徊、冷静、无路请缨的状态中成长,硬坛可资讨论的话题越来越少,你说是烟台硬作首拍还是硬友组合还是硬笔网站……,实在想不起太多的会令硬坛人为之倾心动情的东西了,我们的硬笔环境受到了E时代信息产业的挑战,受到了滚滚商潮的洗礼。硬笔除了在校学生日日相随外,包括我们硬笔书法家在内的人群拿笔的机会也相对减少了,鼠标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把硬笔精神家园一步步搬迁到互联网上,硬笔书法天地网、中国硬笔书法在线网、中国书画家网日均600-4000人的访问量便是例证,当代硬坛有些“知名度”的硬笔书法家、爱好者也“移情别恋”,纷纷与电脑亲密接触,我们已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惶与危机,难怪肖峰同道呼吁《手握鼠标,勿忘临池》。挚爱硬书的人虽然层出不穷,但天下又有多少人坚守在硬坛一线,在尽情享受硬笔书法带给他的实惠与效益?如果有的话,恐怕也不会太多,基本路数也不外乎是搞硬笔培训。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硬笔书法的实用意义也在锐减,那么,如何提升硬笔书法的艺术价值?如果开拓硬笔书法新天地?如何使硬坛尽快实现芳草与百花共存同在的局面?这就不得不把硬坛的“写意书风”提上讨论的日程!

  在近几届中钢大赛中,楷书尤其是唐楷,文征明《离骚经》小楷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行草书也是功力有余,新意不足,篆隶作品是少之又少了,这种以端庄秀丽为格调的硬作成为硬坛的“娇宠儿”、“风向标”,并导引着硬坛人创作思维“不敢越雷池半步”,在某种意义上,硬书成为“模式化”、“填鸭式”的代名词,距离“创作”二字相去甚远,这种趋向禁锢了硬坛多元化艺术风格的纵深发展。正如庆绿君试析,自七届大赛湖南胡伟获特等奖之后,硬坛上贾长城、陈航、周继中、潘峰、曾如影、刘建军、兰德军、雷东升、王兴汇、李卫森、熊伟、陈文轩、陆舍无、邱云斌、颜晓军等人的作品受到了流行书风的较大影响,是这些具有“创变”意义的青年硬笔书法家为硬坛开拓了一条生路,无疑这些人是硬坛的“写意书风”作俑者、“弄潮儿”,他们的写意文本及试验探索,虽然是以各自为战的状态中行进,但其“创变而不默守”的创作理念是一致
的,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硬坛的“写意书风”会如期“鹏举”,会“破浪有时”,会指日可待。

  矛盾论认为事物正是在矛盾冲突碰撞中得以前进变化。如果硬坛在“端庄秀丽”的正统书风旗帜下一成不变,势必会步入千人一面的危途,最终成为毛笔书法的“附庸后赘”,不会有大的作为。如果让“硬坛写意书风”迅速升温,尽快结束“一花独秀”的局面,写意书风至少会给硬坛新的思索、应变、震荡,影响乃至变革的催化,长期以来硬坛以“端秀”为主旨的局面会为“源头活水”而再现生机,硬笔书法史将在新世纪的第四乐章中开始重新建构改写,这股风气的来临,会让硬坛抖擞起精神,会给硬坛带来“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欣喜。

  硬坛写意书风不是让大家蔑视传统,不是让大家把字写丑写烂,写得不伦不类,或者脱离汉字本身。硬坛写意书风需要一批真正有扎实创作实力的中青年同道参与进来,创作思路上借鉴逆向思维文本,昂扬大气大匠精神,所创作的作品再不只是简单的临摹,程式化的唐诗宋词堆积或抄写刻录,甚至克隆复制,而是以深厚的传统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作品寄托承载着作者的真性情、真理念、真探索。

  倡导硬坛写意书风,并不是要与传统书风为敌,不是采取“宁生瑜何生亮”的“非此即彼”辩证法,二者是鹰之双翼,船之双浆,天地之阴阳,宇宙之太阳月亮,彼此并驾齐驱而不是谁强谁便取代谁的关系。艺术本身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高级思维再现形式,“写意书风”的崛起不会对“端庄秀丽”书风造成威胁扼杀,颠覆与否定。光辉的世纪硬坛实在需要庄谐并存,需要五彩交映!写意书风由于在硬坛举步较晚,其路尚慢慢修远,无论写意书风对“学院派”、“广西现象”、“民间书风”等借鉴取舍多寡,但其诞生的宗旨是理性的扬弃,是妙裁升华。相信,写意书风会给沉寂得有些孤军奋战味道的硬坛带来新的期许、希望、憧憬!

  硬坛写意书风是继“八只眼”、“校园八杰”、“领南风”、“六人行”、“苦行僧”、“沐风行”、“楚天舒”、“徽缘”硬坛组合现象之外的一种无意识创作理念大交融大碰撞。涓涓细流,必成江海。我们有理由相信硬坛写意书风会为硬坛塑造全新的时代艺术精神,会给书坛以全面的诠释及展示,书坛领略了硬坛人颇具现代科技手段(书写纸的电脑制作等)的写意书作时也会折服于硬坛人的创造力、想象力,探索的勇气与魄力。当然,目前这是一种预言。预言也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诸多硬坛高手频繁入选了全国书展,如贾长城、朱玉华、尹寿坤、余中元、张玉波、陈文轩、廖光荣、雷东升、曲庆伟等,说明他们的艺术潜力是非常的,这些“双栖”书家对于“写意书风”的试验尝试将对硬坛赋予新的含义,硬坛的未来,更因为这些青年健将们而愈加精彩!

三、创作中的小处不可随便

  翻着《第八届中钢大赛作品集》获奖作品部分,留意看一下落款,就能反衬出一些不可小觑的问题。我们知道,款识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起到与书写内容画龙点晴、相得益彰的作用,然而一些作者对落款的基本常识多忽略不计,以致使本来较好的作品因落款的不讲究而降低了格调,主要表现为:

  1、纪年含混。书画作品除公元纪年之外,多用干支,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地支,配成六十甲子的纪年方法。硬书作品也多用此纪年落款,但八届大赛中王德荣、谢继东、杨剑、许永斌、刘宝平、余中元等60人均落款时为“辛巳年”、多一个“年”字,有画蛇添足之感。试想《兰亭序》中“岁在癸丑”若追加一个“年”字,岂不赘庸多余。

  2、无病呻吟款。在首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以来,因为有获奖作者落款使用了“应某某大赛之征”一语,接下来的大赛中此语几乎成了一种流行“公害”,诸多的作品频频效尤使用该语,可谓语言贫乏、无病呻吟之极,不病不痒的“应某某大赛之征”写它作甚?徐悲鸿《牧童》画题时云:“辛巳五月由槟过怡,居于逸庐,隔夜残墨,用试新纸,颇得意之效,是可喜也”,寥寥数语,悲鸿先生敢于打破“隔夜墨”之忌讳,“用试新纸”,佳作偶得,欣然题跋的情景栩栩如生,读来很让人觉得亲切自然。再如,有题画兰诗云:昨日街头卖菜翁,见我写兰如写葱,“我有株葱曾失却,被君偷入画图中”。书家借卖菜老头的口气来赞美画家的笔精墨妙画传神,真可谓诙谐趣幽,妙出天然。如此题款题诗,较之“应某某之征”干瘪、虚伪、没话找话的俗套之语不知要高妙多少倍。可惜的是胡来宾、兰德军、贺东祥、姚玉良、胡铁军、赵炳坤等42人参赛作品均用此语,如出一辙,让人感到“落款不动脑筋”、“生搬硬套”的悲叹!宁肯落款精短简练,也不为“狗尾续貂”之笔,这是笔者的一点建议。

  3、印章的粗砺与迷失。印章有“称砣虽小压千斤”、“万绿丛中一点红”之效,自宋以来,一件完美的作品印章必不可少,然而,硬坛不少书人根本没有印章或者印章刻得粗劣不堪、惨不忍睹,钤印有的使用的是低档的办公印泥,甚至还有的在作品上摁手印,五花八门,让人啼笑皆非。我所知道的聊城李令唐、江阴顾健、广州冯才权等人均刻小印,并刻得较好,硬笔书友可以付润资刻上一套备用,免得因没有印章或者印章不精致不和谐,而使作品自身的品位锐降。值得一提的是有的人用电脑刻的印章或请民间匠人刻的戳子盖在作品上严重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性,很不足取八届大赛中。王德荣、谢继东、丁幸生、刘志、毛伟萍、王新华、毛伟晓、冯勇、王铁成、李财文作品便没有盖印,而陈国挺、张玉波、谢谷龄等人的印章刻得便不是太让人满意。与此相反的是有的人印章很多,于是盖得满作品皆红影绰绰,犹美人乱抛媚眼,有眼花潦乱之嫌。印章多也不能乱盖,以免喧宾夺主,花哨哗众!

  4、落款缺少生机变化。一般而言楷书、隶书作品以行书落款为宜,目的是形成一种作品的鲜明对比,不致于使视觉停留于一种状态而倍感疲劳。八届大赛中李财文的楷书用的是楷书落款,卓越的楷书亦如此,胡明华的隶书用的是隶书落款,缺少变化机动,给人以不太舒展的感觉。作品风格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清逸淡雅,有的锋棱峭拔峥嵘,有的古意森森,蕴藉隽美……落款的好坏直接增损作品的成色。落款里面有着丰富的学问,一个连在落款都不欲精益求精的人,是很难创作出优秀的硬书作品的,其作更谈不上感人与自我感动!

四、投稿参赛中的“孪生现象”与“临作入展现象”

  中国钢笔书法大赛正逐步以其专业化、规范化、诚信化、学术化确立了在硬坛中的权威形象地位。硬笔书家和爱好者想在大赛中脱颖而出,取得好名次,检验自己的习书水平,也在情理之中。但有些书人的做法便显得“很不大气”,这是因为投稿者怕自己的作品落选,担心被“刷下来”、“拿下”。于是,采取隐姓埋名或换名参赛的方法应对,结果评选中的啼笑皆非的事便出来了,投两件不同姓名的作品,有的获二等奖,有的获优秀奖,悬殊很大,令人不解。如作品集57页获二等奖的汪亚军与65页金林生的行书,两人作品虽书写内容不同,但明眼人一看便是同一手笔,或者谁复制谁的作品,风格如此酷似,轩轾莫辩呀!而217页的署名为舍棹的优秀作品一看便是金林生的隶书,行书落款也非金林生莫属也。再如64页二等奖郑顺和与252页优秀奖的筱河作
品分明是一人所为。获优秀奖的李怡恰作品却在少儿组中……

  书风近似主要表现为老师与学生的作品面目雷同,难与区分高下,这带有很强的地域性,这一点辽宁胡芦岛、徐州、镇江、杭州的师生作品表现的很突出。老师的取法给学生带来的明显的影响与干预,这在少儿作品中一看便能分辩出其老师是谁,这种书风近似的现象不能不做为一种问题而提出质疑思考,究竟有利还是有弊,实在很有琢磨的余地。

  再即便是临作入展的问题。从艺术的角上讲临作入展钢笔书法大赛是很不严肃的事情,但为了鼓励新人也无可多加指责,获优秀奖的临作入展倒也罢了,而获二等奖的吴清晨节临灵飞经;获三等奖的陈祥生,作品落款中注明了临晋人法帖;而获三等奖的唐增利是临的兰亭序;贾兴隆临米芾札帖也获三等奖;如此看来,临作获奖的份额太重了些,拿临作来参展,并能堂而皇之地获奖,总感到有些不是太合适。

  介于如上情况,建议大赛可借鉴“文华杯”的一些评选方法,把评选组别再细化一些:可以设正书类、行草类、篆隶类、临书类,然后再根据年龄分组,注明一人可同时参加多个项目,但要使用同一姓名参赛,这样评出的获奖作者的真正实力水准更加让人一目了然,避免了一些创作与临摹作品共拿奖次,明珠埋土、鱼龙混杂的不公平现象!

画  外  音

  硬笔书法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而不是简单的模拟效颦,当然临摹是创作的必由之路,而艺术的再生需要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哲学、史学、美学、文学及各门艺术的知识积累更加重要。如果作品中繁简混用,错别字硬伤严重,真得对书者的自身整体文化素质大打问号。因此,硬书人在熟悉经常写的《岳阳楼记》、《前后赤壁赋》、《桃花源记》、《兰亭序》、《书谱》、《滕王阁序》等名篇之后,应该再将书写内容的范围再拓展一些,别总是在这些名篇中或熟悉得不能熟悉的唐诗宋诗中打转悠,“字外功”也是硬书人的必修课,要知道,一个全国性的钢笔书法大赛,重复这些名篇书写的人何其多也!硬书人要避免书写内容撞车现象。

  中国钢笔书法大赛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委实一言难尽,笔者再秉笔万言也难免浅尝辄止,挂一漏万。本篇旨在“小题大做”给主办者、给创作者以诚挚的批评建议,以期望新一届中钢大赛鉴往开来,真正选拔出优秀作者和作品。如此,硬笔书法这棵长青树在硬坛人的热情参与浇灌下,必枝繁叶茂,花香宜人,最终结出更丰美更成熟的果实!

[作者讯址:(252000)山东聊城市湖北小区15号《书法生活报》信箱
电话:0635-8435871            电邮:
sdlccwx@163.com]

 

陈文轩艺术简介


版权所有 (C)1999-2005 www.ybsftd.com《硬笔书法天地》网站 站长:史洪清
通信地址:辽宁省东港市1号邮政信箱 邮政编码:118300
联系电话:013842548997 电子邮箱:ybsftd@163.com ybsft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