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临摹”初探
□ 孔之见
硬笔书法天地网 http://www.ybsftd.com 2002年8月8日 |
在书法学习中首先要学会“临摹”,这是学习书法的关键,也是学习书法的基础,如果说学习书法有捷径的话,那么临摹就是学习书法的唯一捷径。
自古以来,书法的继承与创新都是在“临摹”的基础上进行的,“临摹”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历代书法大家对“临摹”都非常重视,因而,从古到今介绍书法“临摹”方法的文章有很多,但大多都不涉及技术问题,或者说没有做详细的技术分析,只是很胧统说说而已。比如说:“‘临’就是看着写,‘摹’就是照着写”,但具体方法没有做详细介绍,对于初学者来说,有的知道什么叫“临摹”,有的还不知到什么叫“临摹”,以及怎样“临摹”,“临摹”的方法,“临摹”的意义等,他们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更没有具体的方法和步骤,这无形中给初学书法者带来了朦胧、迷惑、找不着北的感觉,往往使初学者不知所措,不知道怎样写才好,其结果是下了很大功夫,走了不少弯路,而书艺得不到提高,直接影响了书法的学习效率。这就如同一个人在路途中迷失了方向,那种迷茫、焦急、懊悔、无助等的复杂心理在心头缠绕,什么滋味可想而知。笔者根据多年的书法教学实践和研究,对“临摹”的方法、步骤和意义做一下全面的介绍,目的是给那些迷失方向的朋友们指指路,从迷茫中走出来,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顺利前进。
一、“描”与“摹”的误区:“描”与“摹”在书法学习中的混淆
“描”与“摹”在书法学习中是两个不能混淆的概念。在传统的书法教育中,没有“描”这个字,常用的是“临摹”、“双钩”之类的词,“描”这个概念是现代才引用到书法学习中的,而最常见的是在小学的书法教材中,他们称之为“描红”。但我认为,不能用“描”代替“摹”,二者在技术上是完全不同的。“描”是模仿的意思,从现代小学书法学习的教科书中可以经常看到“XX 描红字帖”,现代的学生接触的就是这个词:“描红”,学生用毛笔在印好的空心字里比猫画虎,进行“涂抹”,这就是他们学习书法的方法----“描红”,简单地说就是“描”,在描红的过程中,不讲究起笔、行笔、收笔等技术问题,既没有艺术方法,也没有艺术思想,只要把空心字涂满就达到目的了,这就是他们的所谓书法,可想而知,用这种方法能学好书法吗?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导,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在书法教育中应坚决杜绝“描”字。那么“摹”是什么呢?“摹”就是按笔法进行书写,是“临摹”中的第一步。“临摹”这两个字是书法学习过程的两个步骤的精辟概括,对初学者来说,第一步是“摹”,第二步是“临”,然后,“临”与“摹”交替进行。常用的“摹”的方法有:用透明的塑料放在字帖上,上边再放上薄宣纸进行“摹”写,或者把字帖双钩下来再写(实际上也就是双钩空心字),古人是用油纸蒙在字帖上照着写(曾国藩教他的儿子学书的方法就是这样)。但一定要注意:不能“比猫画虎”,要严格按照艺术规律、艺术方法进行“摹写”,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起笔、行笔、收笔等技术问题,还要在写的过程中认真体会艺术思想和艺术规律,这就是“摹”和“描”的最本质的区别。另外,“描”只讲究“形”象,而“摹”不但要求“形”象,而且还要“神”像,所以,“摹”就不能和简单意义上的“描”相混淆。
从书写形式上说:“描”和“摹”都是衬着写的,或者说都是双钩后再写,这是它们的共同点,即形式上的统一性。但从本质上说,它们的技法却是截然不同的,即“描”与“摹”在方法和概念上是不同的。“描”:是书写者不按笔法的“涂抹”,对汉字的机械性模仿,是错误的书写方法。“摹”:是按笔法、节奏进行书写,严格按照技法,对汉字进行理性的、规律性的模仿,进而上升到创造性的模仿。笔者从多年的教学中发现,“描”是学书的大敌,“描”出来的字看着挺像的,可是缺乏力度,是“涂抹”出来的,缺乏节奏感,缺乏连贯性,一旦脱开字帖去“临”,临出的字却和字帖有很大的出入,纠其原因,这都是“描”惹的祸,这正是没有掌握“摹”的技法而表现出的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现象使很多书法爱好者徘徊在书法艺术之门外,阻碍书法艺术的向前发展。因此,一定要把“描”与“摹”区分开,千万不能用“描”的方法学习书法,要掌握正确的“摹”的方法,注意“涂抹”与“书写”的区别,“形式”与“内容”的区别。
二、“临摹”的方法:是用艺术的方法去表现技术
“临摹”首先要掌握正确的用笔方法。古人曾说过:“书法以用笔为上”,因此,用笔是书法的灵魂,学书者首先要学会用笔,就如同人要先学会走一样,不会走何谈其行、何谈其跑。简单的说,用笔就是毛笔在汉字笔画的轨道上行驶,一笔一画都要严格地按照技术方法、艺术思想进行运动。这个技术包括执笔、行笔,以及在行笔过程中节奏上快与慢的变化,在用笔上有高与低、前与后、上与下、转与折、连与断的变化,在形态上有大与小、宽与窄、斜与正的变化,再加上对艺术的理解,达到心手相应,用技术手法表现艺术思想,使技术和艺术达到完美的统一。
“临摹”是用艺术的方法去表现技术。艺术是什么?艺术是节奏。“临摹”就要去表现节奏,表现快与慢的节奏。在书写中所谓的快和所谓的慢都不能表现节奏,节奏是快与慢的结合,缺一不可。对初学者来说,在行笔时快与慢一定要分开。具体地说:在“临摹”时 严格地按照笔画的书写规律进行,我们知道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在书写笔画时都存在起笔、行笔、收笔这些基本过程。在这些过程中要用艺术的手法去表现,那就是慢、快、慢。在书写中的表现是:起笔慢、行笔快、收笔慢、空中行笔快、再回到起笔慢,这样不停地循环。就如汽车,起步慢、行使快、结束慢一样,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常说的书法的练功,就是练这样的功。练在行笔中的节奏、练在运动中的变化、练对艺术的感觉,如能感觉到笔书写时的节奏和心脏、脉搏跳动的节奏相吻合,就一定会有很爽的感觉。这时笔的运动与情感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临摹”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在书写过程中,首先要学会“摹”,“摹”是衬着字帖用笔法进行书写,“摹”到了一定程度后,就要进行第二步:“临”,“临”就是看着字帖用笔法进行写,“临”又分为“实临”和“意临”两种,“实临”的基本要求是写出的字和字帖一样为佳,侧重点在“形”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形似”,这是临摹的初级阶段,而“意临”则要求形神兼备,它可以加入自己的思想,是高层次的“临摹”。不论是“实临”或者是“意临”,都对用笔有严格的要求,这一点是一样的。此外还有“空临”和“背临”,“空临”就是看着字帖用笔或指在空中写;,“背临”就是在“临摹”的过程中,用心把字帖记下来,背着字帖进行书写。在此看出“临摹”的方法很多,用那种方法都可以,只是实临要受条件的限制,必须有桌子、纸和笔,而空临和背临随时都可以进行,是不错的临摹方法。“临摹”不是简单的模仿,它是掌握技术的捷径,简单的模仿是学不会技术的。
三、“临摹”的意义
1.“临摹”是快速定型剂
“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基本功。学习书法和学习其它姊妹艺术一样,也需要练功。但练什么功?怎么练功,说起来是很简单的,不就是天天写、天天练吗!是的,不写、不练成不了书法家。可怎么写、怎么练?这里包含着很多技术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例如一架钢琴,谁都会把它敲响,但不同的人敲出来的音响效果却不同,有的悦耳动听,是一种艺术享受,有的杂乱无章,构成噪音,纠其原因,就是技术手法和艺术思想上的差别,而技术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它是需要用正确的方法加上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够达到的。书法也是如此,同样是一只毛笔,有的人用他可以写出或令人心旷神怡、或令人振奋激昂、或令人有小桥流水之明净感的书法作品,而有的人却不能如此,其原因也是对技术的运用和对艺术的理解不同。在技术和艺术这两个问题上,首先是要解决技术问题,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技术娴熟,才能衍生出巧,也就是说,才能发现艺术规律,掌握艺术规律,从而掌握艺术的表现手法。因此,学习书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技术问题,而技术问题怎样解决呢,主要依赖于大量的临摹,而临摹又必须按照正确的方法,在临摹中逐步掌握技术,只有契而不舍的按照正确的方法临摹,才能事半功倍,从而上升为艺术,达到好的效果。因此,“临摹”是艺术升华、艺术再创造的基础。反之,如果不按照正确的方法临摹,整天又涂又画,忙得不亦乐乎,结果一无所获,不要说升华、再创造了,就连比猫画虎也画不像。因此,要想在书法艺术上有所造诣,就要打好基本功,在临摹上很下功夫,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好书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临摹,可以使书法技术快速定位。书法是从“临摹”开始的,临摹得多了,对字帖的理解会逐步加深,这时,字帖中的艺术思想、表现手法等规律就能潜移默化的进入你的脑海,很自然的就会形成一些和无意识的习惯动作,因此,大量的“临摹”能使书法的技术动作快速定位,形成良好的习惯。古人对书法家的评价有“临摹功夫”之说,说明了书法“临摹”的重要性。学习书法只有走正确的路,才能快速定型,才能克服多余的笔病,少走弯路或者不走弯路。
2.“临摹”是“创造性临摹”的基础
“临摹”是“创造性临摹”的基础。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的“临摹”方法。初学者的“临摹”和书家的“临摹”是不一样的。初学者的“临摹”主要是掌握书写的方法和技术,把握行笔速度的慢、快、慢的节奏规律和笔画之间的连接的技术,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而书家的临摹,除练功之外,最主要是掌握字帖内部的东西,比如字帖的特点、形成的原因、思想的表达、思维的方法、艺术特点、书写的技巧等,这种临摹可以叫做“创造性临摹”,它不要求和字帖完全一样,只要把它的精华即神提取出来进行消化、吸收,并把这种信息储存在脑细胞中,为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打基础。当然,这不是初学者所能达到的,但是,这种临摹是建立在初级临摹的基础之上的,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创造性临摹”的境界是达不到的。因此,“临摹”的目的就是为“创造性临摹”打基础的,就如同人天天吃饭一样,一切营养都来源于你所摄入的能量。如吃下的鱼、水果、蔬菜、馒头等,在机体被消化、吸收,从而变成人体所必须的营养,只有营养充足,才能保证肌体的正常运转,才能精力充沛的去做你想做的事。历代留传下来的名碑、名帖,就好象我们每个学习书法者的饭菜,我们必须不断的从里边吸取营养,才能健康的向前发展,经过日积月累,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因此,书法创造来源于“临摹”,是“临摹”使书法得到了继承,是“创造性临摹”使书法得到了发展。“临摹”就是要继承古人的技术和思想,“创造性临摹”不但要继承古人的技术和思想,而且更重要的是融汇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个性”。王羲之的书法平和、自然,是阳刚、阴柔的完美结合;王献之继承了王羲之,不同的是王献之的字比王羲之的字更峭拔;米芾在王献之的基础上又得到了发展,字体更加俏丽、险拔,而且横细竖粗,产生极力的反差;苏东坡的字则是向厚重、大气上发展;王铎在书法学习中一日“临摹”,一日“创造性临摹”,把继承和创造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洒脱的笔法,去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在王羲之的基础上,他们出自一家而又风格各异,这正是他们结合自己的特点(或者说是自己的个性)而形成的是“创造性临摹”的产物。
3.“临摹”是修身养性的良药
“临摹”是修身养性的良药。现代的科学(经过仪器的实验)证明,在书写“正书”的时候,脉搏、血压能恢复到正常,使血压高的降下来,使血压低的升上去,使人的心理平静,达到生理的平衡,对人的身心健康起着调理的作用。古人早就提出“书法养性”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它能除去人思想中的“燥气”、故在“临摹”时一定要不急不燥,心平气和地按照慢、快、慢的节奏去做,按照艺术的节奏去做,这样就可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四、总 结
“临摹”是获得纯正的用笔技术的捷径,是体会古人用笔的技巧的方法,是克服自己不良“习气”的良药,是快速掌握书法技术的定型剂,是通往书法大师的必经之路。我们要重视“临摹”,在“临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一味地脱开“临摹”的创新,那必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造出的书法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一切的创新必须在“临摹”的基础上进行,这样的创新才会有牢固的根基。同时“临摹”也是一个矫正器,当远离传统的轨道时,可用“临摹”扶正。如果在书法的创新中,感到困惑、迷茫、无路可走时,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临摹”。所以说:在书法学习中“临摹”得再多也不为过。在当前的书坛,有这样一种现象,过分强调了“创新”,只要是创新的就是好的,而忽略了对传统功夫的认定,结果怎样创新、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新却给忽略了,造成书法理念上的混乱,使那些急功近利者打着书法创新的旗帜、披者书法创新的外衣蜂拥而至,去争抢书法头顶上那闪耀的皇冠。书法和其它艺术一样也有书法的道,在书法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离开这个道,离开了这个道就不是书法了。这个道就是“继承”和“创新”,就是“临摹”和“创造性临摹”。“创造性临摹”使书法艺术得到了延续、继承和发展。我们只有好好的继承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真正的学好书法。因此,学习书法必须从临摹开始。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孔之见于长乐斋
2002.7.8.时9:50分完稿
[本文原载本站《硬苑评说》2002-8-8-10:15:55 - 来自 202.110.90.1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