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综合频道 | 展览频道 | 教学频道 | 中国硬笔书法协会 | 签名设计 | 书画市场 |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硬笔书法天地 >> 展览频道 >> 顾问编委风采 >> 高惠敏 >> 文章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最新推荐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在《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
图重于理,后胜于前——
“戏说”理论(之三)—
阿敏说诗(答××同志)
书法作品的“在商言商”
“戏说”理论(之二)—
戏说”理论(之一)——
探索汉字的“审美基因”
我看张永金书法
更多内容
“戏说”理论(之四)         ★★★
“戏说”理论(之四)
作者:阿 敏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3-12-28 14:38:29

            
   以上戏说,都是看了文博的文章所想起的,但只是自说自话,丝毫没想着要开导或影响别人。我向来没有同人较真是非对错的习惯——自己想到或人家提问,就直言不讳;人家不同意,开炮投弹,我也不会发火,更不会申辩反驳,作出反应。一切都不用解释:人对我、我对人,觉得比自己高明,自然就会思考和接受;如果不认同,也正常,但也没有责任一定非得说服或压服对方。都活得好好的,你有什么资格和权力、有多大必要和可能,一定要改变别人呢?州官放火,百姓点灯,各人有各人的立场和自由,而且所做所言,不过是无关国计民生的“写字”这样的小事情,有什么必要耿耿于心呢?

  因为喜欢书法,所以毛笔、钢笔、篆刻,以及与此有关的理论、历史、人事、教学我都弄。与之有关的事,也喜欢发发议论——比如这里头有些概念、定义、认识、现象,我觉得挺有琢磨头,所以说出来大家听听,如此而已,既不为抛砖引玉,也不是扫盲启蒙。其中最核心的,是我觉得书法没有那么“大”。就是有人愿意为它献身,在我看来也无法与那些“挽狂澜于既倒” 和“行道义以至诚”的作为相提并论。

  我深信,爱好书法的人,除了笔墨长进之外,一定还希望在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上有所提升的。由书法而知识、由知识而文化,由知识文化而成为知识分子文化人。于是大家要读书、要上学、也要学历头衔学术职称——因为在中国,只有大学毕业、硕士博士、教授学者,才能被人称为“知识分子”——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有这些要求,都是自然、积极、正当的。

  但同时我也想到,在西方文明的语境中,“知识分子”这个头衔,却不是由学历高低、读书多少而决定,它要同时具备三条标准:一,社会的良心;二,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三,既定真理和权威的挑战者和质疑者(出处记不清了)。三条标准缺一不可——第二条,是基础,毫无疑问;但少了第一条,知识就没有用武之地;缺了第三条,科学和社会就无从发展前进。这与吾人“只要有学问就一定受尊敬”的传统,不大相同。

  而中国传统,最重学问,而且,这学问还最讲“正统”。“先立乎其大者”、“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一切“拨乱”都是为了“反正”。因此,以往被批判、被鄙弃的正统思想家如孔孟、程朱,以及礼、乐、纲、常等等,在近二十年来的“新国学”的复兴中,又重新回到了文化、学术的祭坛。这一点,在书法上贯彻得尤其“地道”,以至说“正统从未动摇”,也不为过。写字要美要丑、重功力还是重创意,那只是表面的分道扬镳,但本质上,无论哪家哪派,最后都要到“法书”、“学问”和“幽远”、“高古”那里去“认祖归宗”。这众口一词铁打不动的“正宗”,历来永是各门各派的心中至尊。由于这个原因,那些国学巨擘,比如近代的王国维和陈寅恪,由于学贯中西满腹经纶,代表了传统思想文化的“正统”,更受到百般推崇无尚尊敬。然而,如果细看王、陈的书,却会发现,他们的贡献,恰恰不在“学问”和“正宗”上——其最重要的闪光点,恰恰正是体现了洋人的第三条风范——怀疑“正统”远离“主流”而切入“边缘”和“异端” ,对以往的陈说进行勇敢而犀利的挑战——而正是这些东西,才构建了中国现代学术的学理基础和精神风范。

  你看,王国维的学术自文学起步,从西洋哲学入手,一开始注目的竟是传统中国文学中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戏曲。《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唐宋大曲考》等等,这些传统观念的“旁门异端”,惊世骇俗,“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为当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流”所不屑;后期王国维的古史考证,以及陈寅恪所总结的“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等等,正是对中国已往的历史研究和写作作出的反叛和颠覆,目标和方法的改变,其实都是西方科学思想在“始作俑”。陈寅恪晚年,穷十多载精力写《柳如是别传》,普通人不解,文化人不齿,但现在的学者看得明白:他是要借此“奇女子”之身世,来喊出“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对科学院的答复》)的心声!因此,或许也可以说,从王国维到陈寅恪,从鲁迅到顾准,值得推崇的就是那种“一肚皮不合时宜”的“异端”精神哩。

  真不知道,如果读点历史、学点王陈,能否也会给书法带来一些启迪、联想和震动?

  书法上能不能多些“异端”和“挑战”?前面说过,求正宗或求奇怪,那是形式上、面子上分歧,各有所取,不足细论;我是说,对于书法的本质、功能、作用、前景等等,能不能跳开去想一想,多些头绪多些角度多些不同的声音?    当然,必须强调,这里所谓“不同的声音”,应该是深思熟虑的分析、言之有据的立论。它需要一些基础训练和学术功底,既不是为打败谁或吃掉谁。也不是无聊的阿谀和过分的激愤。它是一种纯粹的审美判断和知识建构,它的深层基础,就是学术理念。这就是所谓“学理”。从本质上说,学理与功利、舆论、派别、人事乃至个人的好恶臧否都没有关系,它的价值不会因“不虞之誉”而增加,也不会由“求全之毁”而减少;它的关注点,只在有没有学术依据,是否真有道理。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我们就很容易明白大家为什么对书法的批评那么不满意:要么逢迎吹捧、要么打击否定——二者恰是一对缺失学理的双胞胎,本质上可谓铢两悉称,既难分优劣,又毫无价值。如果另起炉灶,固然勇气可嘉,真理往往也从“怀疑既定思维定势”中偶然诞生——但如果仅仅会说“不”,只是绿林“路见不平一升吼”,不是批评本身。立论如果与功利相关,或者议论仅凭私己好恶和即时感悟,那么这批评既不能客观,也不会有份量。所以真正的学者常说:“在高举批评的武器时,别忘了对武器的批评”。

  想当年, 站在“右翼”的胡适在讨论鲁迅这个“敌党”时,就能够抛弃个人感情成见,“尽可以撇开一切小节不谈,专讨论他(鲁迅)的思想究竟有些什么,究竟经过几度变迁,究竟他信仰的是什么,否定的是些什么,有些什么是有价值的,有些什么是无价值的。如此批评,一定可以发生效果”;“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而鲁迅也说“战斗的作者应该注重于‘论争” “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不论周、胡的政治立场如何,他们在这里所表现出的学理精神,的确值得书法家“临摹”、“意会”。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把学理精神称作“人文精神”,或许也是又一种“有意味”的解释。

  “一肚皮不合时宜”,有时真是不断追求真理的代名词。说到“真理”,我想借此“戏说”一下“读书人 ”、“学问家”、“学者”和“思想家”的区别——我们书法人,动辄就拿这些高帽子关起门来自说自话张冠李戴,搞得理论界想与咱说话也方枘圆凿、难对口径。    用“看戏演戏”来打比方:“学问家”,是那个编戏演戏的,“读书人”是看戏的;“学者”想的是这戏文能解决什么问题,“思想家”却在衡量这个现象反映了什么本质、对世界有多大价值。

  学问家有的是学问,有不知道不明白的,他都想知道,还要把不确切的地方进一步弄清搞懂。他要找的真理都在那无穷无尽的学问里。有了这样的积累和精神,他写出戏来就丰富生动。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ybsftd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自助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律师 | 投稿须知 | 汇款方式本站地图 |

    硬笔书法天地官方网址: www.ybsftd.com
    Copyright © 1999-2017
    备案:辽ICP备05000068号
    联系电话:13521539556
    Email:[email protected] QQ:309800123 QQ群:18749320(已满) 
    站长:史洪清
    知道创宇云安全